!”
“叶宁!”
“是!”
“立刻联系威尔森,启动我们在欧洲和北美收买和合作的所有财经媒体、专栏作家、金融博主,还有那些所谓的‘独立分析师’!”
“张倩如!”
“我在!”
“你负责审核所有将要发布出去的材料,用你的法律知识,把它们包装成无法被追溯源头的‘内部泄露’、‘良心发现者的忏悔’和‘来自华尔街深喉的爆料’。我要让每一份材料,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但刀柄上,不能有我们的任何指纹!”
陆青山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辩驳的命令口吻。
“我们的目标,不再是某一家公司,某一只股票。”
“我们的目标,是动摇整个市场对mbS信贷产品,尤其是AAA级mbS的信心!”
“我要让内布拉斯加州的农民,让东京的退休教师,让法兰克福的银行经理,让他们所有买了这些所谓‘最安全资产’的人,都开始怀疑,自己手里捧着的,到底是不是一颗即将爆炸的炸弹!”
“明白!”
整个团队齐声怒吼,声音里带着一种即将创造历史的决绝。
公寓瞬间变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战争指挥室。
李俊杰和大卫将堆积如山的负面信息,按照不同主题和目标受众,分成了十几个不同的“弹药包”。
有的针对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有的揭露银行如何给“忍者”(无收入、无工作、无资产)贷款,有的则用最通俗的语言,画出了垃圾资产如何被层层包装成AAA级产品的流程图。
张倩如戴上眼镜,她的八面玲珑和法律专业,在这一刻发挥到了极致。
她将每一份材料都做了“脱敏”处理,抹掉所有可能暴露来源的细节,并为每一份材料设计了最合适的“泄露”渠道。
“这份关于评级机构的,可以匿名投递给《华尔街日报》那个一直想搞个大新闻的调查记者。”
“这份揭露贷款黑幕的,可以给那个在电视上小有名气的金融评论员,他最喜欢这种阴谋论调调。”
“还有这份,直接发到各大金融论坛,让散户们自己去恐慌!”
叶宁则冷静地坐在通讯终端前,像一个冷酷的派单员,将一份份指令,通过威尔森在伦敦建立的庞大网络,精准地分发到世界各地。
“伦敦,《金融时报》专栏,目标穆迪。”
“纽约,彭博专栏,目标雷曼兄弟的资产负债表。”
“法兰克福,《商报》,目标德国银行业持有的mbS信贷产品风险敞口。”
无数条信息流,从这间小小的公寓里发出,像一场无声的数字海啸,扑向了看似平静的全球金融市场。
整个团队都在高速运转,没有人说话,只有键盘敲击的密集声响和偶尔低声确认指令的声音。
陆青军买回来的香槟,静静地放在角落,没有人去碰它。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庆功,要等到第一声爆炸响起。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纽约的下午,阳光正好。
华尔街依旧车水马龙,交易员们正准备结束一天的工作,去酒吧里庆祝又一个盈利日。
一切看起来都和往常一样。
然而,在看不见的网络世界,风暴正在汇聚。
先是一个不起眼的金融论坛上,出现了一篇帖子,标题是《我曾是次贷审核员,我向上帝忏悔》。
接着,一个金融新闻频道发布了紧急视频,用夸张的动画演示了AAA级的mbS是如何由一堆“狗屎”组成的。
然后,一位欧洲知名经济学家的个人博客上,发出了一篇短文,质疑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这些信息,就像被投入湖面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