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比弗利山庄的住处,温暖的灯光驱散了洛杉矶夜色的微凉。一直等候在客厅的田薇见李焕推门而入,立即迎了上去,熟练地接过他略显沉重的外套,轻轻挂在衣架上。
"谈得不顺利吗?"田薇敏锐地捕捉到李焕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疲惫,关切地问道。
"一言难尽。"李焕揉了揉眉心,在沙发上坐下,接过田薇递来的温水抿了一口,"这种级别的谈判,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今晚我们聊的更多的,反而是一些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田薇秀眉微蹙,脸上写满困惑。一场关乎巨额资本合作的会谈,怎么会扯到哲学上去?
"是关于生存的哲学。"李焕补充道,语气带着深沉的意味。
见田薇眼中探寻的神色愈发浓厚,李焕调整了一下坐姿,问道:"在你看来,犹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田薇略作思考,便给出了一系列印象:"聪明、睿智、富有智慧、尊重知识、团结,而且似乎很信守契约精神。"她所说的无不是对这个族群的正面评价,这些印象大多来自于主流媒体的描绘和广为流传的叙事。
李焕闻言,嘴角泛起一丝无奈的苦笑,摇了摇头。他清楚地知道,在对方持续多年精心塑造的舆论环境下,犹太民族在国际视野中已被包装成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
但真相,往往隐藏在光环之下。
"如果犹太人真的如你所说的这般完美无瑕,"李焕的目光变得锐利,"那请你告诉我,为什么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却始终颠沛流离,屡屡遭受排挤、迫害,甚至经历了那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猛然打开了田薇习惯性认知的锁孔,让她瞬间怔住。她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如今被李焕点破,她才意识到其中的矛盾——如果犹太人真的如媒体宣传的那般美好,为何受伤的总是他们?
在主流叙事中,犹太人总是将苦难归咎于他人的嫉妒。但按照东方"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智慧,一个真正睿智的民族,为何总在同一个问题上重蹈覆辙?
见田薇面露深思,李焕继续剖析:"一个民族的命运,往往与其行为模式、处世哲学紧密相连。历史上反复发生的排犹事件,背后固然有复杂的历史、宗教和经济原因,但难道完全与他们自身在金融活动中积累的民怨无关吗?”
“那些被美化的'智慧'与'契约精神',在某些历史语境下,是否也曾异化为令人侧目的贪婪与冷酷?"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沉沉的夜色:"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们今天所展现出的强大影响力,与其说是某种'神圣性'的证明,不如说是一部在苦难与抗争中锤炼出的生存史诗。而理解这部史诗的黑暗与光明两面,才能理解他们真正的'生存哲学'。"
田薇若有所悟:"所以,当下犹太人的众多优点,其实只是他们掌握媒体话语权下的宣传产物?"
"确实如此。"李焕点头,"一个真正智慧的民族是会不断反思和改进的。但迄今为止,犹太人似乎并没有进行足够的反思,他们仍在重复着祖辈的道路。一旦时机成熟,恐怕难免重蹈祖辈的覆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李焕的语气中带着自豪,"论苦难,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经历过如此之多的磨难。但我们总能在一次次被击倒后重新站起来,并且善于吸取前人的教训,在反思中不断进化。"
田薇很快抓住了李焕话语中的关键:"你是说,犹太人可能还要再经历一次流浪?"
"从当前局势看,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李焕沉吟道,"犹太人犹如一棵寄生在漂亮国身上的藤蔓。起初,藤蔓依附着大树茁壮成长,甚至比大树本身更加茂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藤蔓不断缠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