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小批发商们提出了严正抗议,纷纷要求立即增加供货,虽然这抗议并没有什么鸟用。
因为麒麟科技又不是故意不供货的,而是产能跟不上。
陆泽总不能把所有的存货都供给欧洲客户吧,其它地区的客户也要供上一些嘛。
作为新晋硬件科技公司,麒麟科技可没有苹果公司那么大的号召力,也不敢一上来就玩什么饥饿营销,确确实实是产量跟不上。
从投放生产到现在,也不过积累了一百多万部库存。
想供应全球市场,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但陆泽一上来又不敢生产太多。
别说是他,就是前世的乔帮主,在没有推广预订机制前,每次都得小心着点备货。
所以欧洲小批发商们想要货,只能等第二批了。
尽管不爽,可在麒麟科技承诺全都空运发货后,他们这才无奈地接受了这个安排。
小批发商们交了保证金都拿不到货,那些傲慢的大零售商们自然就更订不到货了。
所有的大零售商收到的回复只有一句话等下一批。
这可把他们急坏了,纷纷派出采购精英,前往北美分部洽谈,有能耐的更是双线操作,还派了另一组人赶来华夏,试图找麒麟科技总部协商调货。
他们的打算注定是徒劳的,科技产品就这样,没有足够备货的情况下,陆泽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毕竟生产需要周期,哪怕现在陆泽已经加大了产能投放,也依然需要时间去生产才行。
欧洲市场是这样,北美市场也没好多少。
米国市场也很特殊,有批发商有代理商,还有大零售商,比欧洲市场还要复杂。
每个州的销售渠道不仅分散,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无论哪个销售渠道都很重要。
米国的大零售商们比欧洲的那些同行们要敏感的多,第一时间就订了一批货,总数量在30万部。
而其它的批发商和代理商加起来,也订出了40万部。
由此可见这些批发商和代理商手底下的零售门店渠道,实力一点不比大零售商差。
正是由于米国复杂的市场,才有批发商和代理商们的生存空间。
否则都像欧洲大零售商那样垄断,小批发商们不过是吃点剩菜剩汤而已。
米国的批发商们和代理商们实力雄厚,麒麟科技保证金也收到手软。
一千万一个,保证金足足收了近4亿美元,这钱来得过于舒爽。
米国不愧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从代理商和批发商们对iris
的信心就能看出一二。
因此,给米国市场的供货也自然是最多的。
能出这个成绩,当然也离不开丹妮丝瑞德的人脉和努力。鉴于她工作能力出众,陆泽第一时间就给她升了职,加了薪。
麒麟科技新晋全球副总裁丹妮丝瑞德,了解一下。
而米国边上的枫叶国,也订出去10万部iris,一样是来自于丹妮丝瑞德团队的努力。
而亚太市场,国内陆泽留了20万部,澳洲分了10万部,剩下30多万部库存则全都分给了霓虹国、泡菜国及新马泰那些有消费力的地区。
霓虹国、泡菜国别看是发达国家,但市场渠道却保守无比。
陆泽想轻易介入这两国市场是很有难度的,必须找大公司合作。
好在泡菜国陆泽自己就收购了公司,通过这家公司的关系和泡菜国的批发商达成合作。
而霓虹国则找了两家有实力的株式会社,把销售代理权给了他们,由他们全权负责铺货。
本身这两个国家的民众,多数也排斥外来电子商品。
前期也不好预估能有多大销量,所以也就没有给他们分多少库存。
自此,第一批投产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