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袭秦(1 / 3)

荆楚帝国 贰零肆柒 4495 字 2020-07-24

赵粱目眦欲裂,他并非只是担心赵国的岁入,还担心丝路断绝后与极西之地技术的交流,这才是最致命的。身为先王太子、赵国相邦,胡商到底代表什么他心里清楚的很。

自古以来连接欧亚大陆的都是陆路,东西方文明、技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交流。如果忽视这一点,那就很难正视整个历史。比如汉武帝之前的汉朝还未进入铁器时代,但考古实证表明,同时代的匈奴已经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进入铁器文化时代[注6《匈奴史》,118122。]。

秦以前,包括匈奴在内,大多都称为胡;秦以后,随着对草原的了解,匈奴是匈奴,胡是胡。一汉敌五胡那是对丝路干道外的杂胡,面对掌握了丝路通道的匈奴,汉兵实际上并不具备全面的技术优势,反而因为马匹处于一定程度上的劣势‘上下山坂,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如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

丝路带来贸易岁入,更带来技术交流,赵粱真正在乎的是后者。楚国海舟连通极西之地,海上丝绸之路的贯通自然将切断陆上丝绸之路,这是赵国难以承受的损失。

赵粱此前焦急,现在则是落魄。因为落魄,同时也因为他的视界只有赵国、秦国,最多余及天下,没有看到一个颠覆性的变革从此以后,楚国将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绝大部分技术都将从楚国输出而非依靠东西方时断时续的交流。

“君上、君上……”葛得喊了好几句,赵粱才失神的看着他。“臣下还有事禀报。”

“然。你言之。”勉强打起些精神,赵粱摇晃了脑袋,看着眼前的葛得。

“两千万石粟需四万多金。若赵国金不够,可问楚齐钱行借贷……”

“借贷?”赵粱又一次打断葛得,他还未明白借贷背后的含义。

“然也。”葛得道。这一次出使,主要达成的协议包括两个方面军事,以及经济。经济方面以粟米为例,又包括赵国内部经济、律法的整顿,以及齐楚方面对赵国经济的援助,这种援助除了借出金银支持赵国稳定币值外,也包括大造海舟输入粟米和军资。

经济方面涉及的事情实在太广,以致葛得足足说了一个半时辰,赵粱才明白楚齐两国要干什么。他无奈的是赵国在经济上只能被动的接收楚齐两国的要求,战时物价飞涨,钱币大幅贬值,一些贵人、商贾已经在偷偷囤积。但他也很清楚,一旦赵国钱币币值稳定,市场就能稳定,市场稳定,不但朝廷就能大量购入军资,民心也能稳定。

“楚齐之人何日至赵?”葛得说完赵粱想了一会,最终问道。

“君上之意……”葛得反问。按照在临淄的商议,赵国如果接受协议那将彻底失去对国内经济的控制权。此事虽然不知道后果,可后果肯定不妙。

“不允诺便要亡国,我能奈何?!”赵粱苦笑。交出铸币权、不准邯郸朝廷干预商贾、非得允许邯郸朝廷不准擅增税赋,最要的是甲士之田亩准许其私有。

战国时期,列国实行的都是爰田制,即授田制。大部分耕地是君王的,官府根据户籍丁口分配田亩,不得继承、也不得买卖和抵押,但宅、圃、赏田(包括贵族食邑)是私有的,可以继承、买卖和抵押。楚国因为地方广大,贵族众多,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比三晋、齐国、秦国严重的多。誉士封闾制度下是甲士田亩准允私有,实质等于赏田。

任何一个国家耕地都是有限的,一旦赏赐出去就没办法再收回来。楚国能实现甲士之田私有是因为楚王的推动,赵国如果这样做了,整个国家体制将会发生深切的变革,带来的后果实难预料。可赵国田亩与其亡于秦国,就不如赏给赵军甲士。

“还有律法。”葛得再一次说起律法。“还有关税。”

“律法无虞。”律法是最简单的,就是针对原有条文的修正,最重要的是保护私产。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