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交易(1 / 2)

隆庆六年六月十三日的这一天,因为上午下了一场雨,下午时分倒也清凉了些。

而在这一天。

朱翊钧也第一次见到了他在这个时代最熟知的人物—张居正。

虽说是第一次召见张居正,但朱翊钧看得出来,从容貌上来说,张居正比之于高拱更让人产生好感。

尽管两人在朱翊钧面前都表现得很合乎礼仪。

“大伴,你们退到外面去,朕想和张先生单独聊聊,问问学业之道,起居注也不必记!都退开去!退到五十步外!”

朱翊钧这时候突然起身厉声喝了一句。

冯保不担心皇帝与张居正密议,他对张居正是信任的,自然也没阻拦,便与众人退到了五十步外。

朱翊钧见自己和张居正周围已没有人,便开始笑着问道:“张先生乃朕之师傅,朕想问,先生认为朕之学业如何?”

“陛下天资聪慧,且志存高远,从前日所作诗文中便可看出。”

张居正还是奉承了朱翊钧一句,且正担心朱翊钧会与他谈论诗词之学,却见朱翊钧已摆手道:“诗词终究是玩物,先生不必再说,朕以后也不会再轻易作诗!作为帝王,终究还是要以治理天下为己任。”

朱翊钧这样说既是掩饰自己没有诗才的本质也是让张居正等人明白自己可不是个只知道沉浸于诗词中的皇帝。

如今听朱翊钧这么一说,张居正内心也很是欣慰,暗叹当今天子虽只有年幼可见识却远非先帝可比,正因为此,也不由得对朱翊钧多添了几分敬畏。

朱翊钧这时候又问道:“张先生,你上奏疏提到经筵一事,朕也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学业,不过朕不明白的是,朕作为皇帝,不需举业,究竟该学些什么?”

张居正见小皇帝问学业上的事,心里很是高兴,毕竟这说明小皇帝是真的好学,便主动回道:“禀陛下,为人主者,当习经史,明经文可知人伦,明史事可知兴替。”

朱翊钧笑而不语,然后又问道:“先生说的是,不知先生可知君子之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是为君子六艺”,张居正回道。

“天子当为君子乎?”朱翊钧问道。

“天子乃万民之君,自应为天下表率!”张居正回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又问道:“既然如此,那经史是为六艺中的何艺?”

朱翊钧问到这里,张居正便开始察觉有些不对头,但还是如实回道:“乃礼与书。”

“那为何射、御、数不需再学,大明难道只重文华不应重视武备?”朱翊钧笑着问道。

张居正没想到眼前这位十岁天子如此善言,一时竟被其饶了进去,不由得青筋直冒,回道:“陛下明鉴,非是不重武备,而是如今大明积弊丛生,武备荒废,才导致文贵武轻”。

朱翊钧知道文官们是有两面性的,既有天下为公的一面,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既想重振武备又不想让武夫当政,而在处理这个矛盾时,一部分文官则选择照顾私利一味谋私,一部分则选择照顾公义寻求改良、一部分则是平衡矛盾,犹豫徘徊,避而不谈。

张居正和高拱一样无疑是想寻求改良者,甚至革新除弊的决心比高拱还强烈。

所以。

朱翊钧这时候提到武备,张居正没有直接驳斥朱翊钧对武备的重视,而是认罪地解释了武备不兴的本因。

朱翊钧点了点头:“张先生,朕不瞒你,朕想重振武备,保大明百姓百年太平,所以,朕自己则也需要效法成祖太祖,修武练箭,朕非是要穷兵黩武,而是要重振兵事,故,朕想请先生帮朕启用俞大猷为武讲官,教授朕武艺与兵家之学。”

张居正听了极为震撼,启用俞大猷为武讲官,他第